又是一年“5·19”,今年“中国旅游日”的主题为“感悟中华文化 享受美好旅程”。
能看到多远的过去,就能看到多远的未来。习近平总书记曾自豪地宣示:“中华民族在几千年历史中创造和延续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寻求文化享受也已成为如今大众旅游时代的一种风尚,人们期待通过旅游感知、体验、鉴赏和享受异地文化,探寻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无旅不文,无文不旅”,旅游本身就是一种文化活动,这缘于无论是旅游消费,还是旅游经营都具有强烈的文化性。因此,我们在旅游发展中,必须要引入“大文化”理念,推进旅游和文化两大产业深度融合,使旅游资源经过策划、规划和开发,转化为文化旅游产品。而这一开发的过程,要经过溯源、归真、提炼、整合、创新、活化、延伸、演绎、趋同、推广等过程,目的是通过深入探析、分层剥离和萃取整合,甚至是策划再造,科学系统地梳理并整合有价值的旅游文化要素,达到文化价值最大化,让地下的东西冒出来,书本的东西走出来,死的东西活起来,静的东西动起来。
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载体。北京江山多娇规划院成立二十多年来,一直专注于以文化“赋魂”中国旅游,专家团队服务1500多个文旅项目擦亮文化底色、彰显文化特色、升级文化成色,辅导97家5A级景区和11家国家级旅游度假区摘得国家顶级文旅品牌,是名符其实的文化旅游开发的“灵魂工场”。
北京江山多娇规划院院长原群教授以多年的实战经验,总结出文化旅游开发的十大策略:溯源——发掘文化原动力,归真——彰显文化亲和力,提炼——凝铸文化核心力,整合——提升文化联动力,创新——激活文化内生力,活化——凸显文化驱动力,延伸——拓展文化扩张力,演绎——烘托文化感染力,趋同——强化文化认知力,推广——强化文化感召力。
原群教授认为,国无重器不强,景区无秘密则无魅力。一个地方的旅游产品没有吸引力,关键是缺乏文化之魂。文化之魂该如何打造?必须挖掘出它的文化秘密……
河南淮阳太昊陵景区有一棵千年柏树,上面神奇地长出了一个像“耳朵”的树疤。当地传说这是一棵“神耳树”,耳朵是祖先伏羲安排生长的,用来聆听子孙的心声。如果有什么悄悄话或者心愿,对着耳洞说伏羲能够听得见。而且因为只长了一只耳朵,伏羲会保守秘密。
原群教授对景区各种文化资源进行筛选后优化组合,根据传说将伏羲墓前千年古柏的“神耳”IP进行再包装,再宣传,吸引游客在每年三月初三至四月初三的庙会期争相来此与“伏羲之耳”对话。单日游览人数最高超过82.6万,创下“单日参与人数最多的庙会”的吉尼斯世界纪录。
没有文化主题的旅游产品是没有品位和持久生命力的。《“十四五”旅游业发展规划》提出,“十四五”时期“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建设一批富有文化底蕴的世界级旅游景区和度假区,打造一批文化特色鲜明的国家级旅游休闲城市和街区,红色旅游、乡村旅游等加快发展”。
未来,北京江山多娇规划院将一如既往地追随习近平总书记的文化足印,带着高度的历史自信和深沉的文化自觉,投入到以文化“赋魂”中国旅游的事业中,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让中华文化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优良传统在文旅新时代焕发出新的光芒,激荡起雄浑豪迈的中国精神、澎湃昂扬的中国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