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农泽陂千载后,山遥水阔有源头。莫道青史真亦幻,晓梦觉处是随州。——中国随州炎帝故里文化旅游区。
随州炎帝故里文化旅游区位于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国家园林城市、国家森林城市随州市,包括炎帝故里、曾侯乙墓遗址、随州博物馆三大景点,是华夏始祖炎帝神农氏诞生地、稀世珍宝曾侯乙编钟出土地和鄂北生态文化休闲绝佳地。千百年来,神迹、史迹、奇迹在此铺陈演绎,中原文化和荆楚文化在此糅合交融,秉承先民创造精神的华夏子民在此生生不息,形成一幅绚丽多彩的历史长卷。
悠悠华夏文明史,烈山脚下是源头。翻过五千年繁芜岁月,炎帝神农的身影至今清晰可辨。由蛮荒到文明的漫漫征程中,炎帝从神农洞走出,火焚山泽,点燃创造激情。他带领部族制耒耜、植五谷、尝百草、创集市、织衣裳、建居所、作琴弦、制陶器,八大功绩,开创文明先河,烛照华夏千古。
五千年来,多少记忆湮没在历史长河中,对炎帝的景仰却世代相传,萦绕在烈山姜水之间,永续不绝。炎帝圣像高耸于九烈山峰,庄严伟岸,气宇轩昂;四牛耕作雕塑将人们带回最早的牛耕时代;九拱桥横跨烈山湖两岸,连通寻根拜祖之路;华夏始祖门神圣巍峨,令人肃然起敬;圣火台再现炎帝“修火之利、以火德王”的伟绩;七步登天台寓意深远,盛世和谐鼎映照昌盛和谐,民族文化石象征民族大团结;谒祖广场天圆地方,天地在此相合;神农大殿洞穴式建筑气势雄壮,已成为炎黄子孙的精神圣殿。炎帝真迹烙刻于此,华夏之根深藏于此,民族之魂熔铸于此。
五千年后,美籍华人周共·王德樵远涉重洋将珍贵的炎帝画像拓本带到这片华夏子民的精神家园,全球华人认祖归宗的指向变得更为明确。“礼有五经,莫重于祭”。炎帝祭祀活动始于夏朝,三千余年,至今不衰,在人类历史上独一无二。每年的农历四月二十六日炎帝诞辰祭典,无数炎黄子孙不远万里烈山寻根,共同唱响万世不变的信仰。
随州秀美山川孕育的厚重历史,是华夏文明肇始和延续的历史,是中原文化与荆楚文化碰撞和交融的历史,集中表现在随州炎帝故里文化旅游区的各个角落。
随州博物馆内馆藏的石斧、石铲、石镰、彩陶纺轮等文物,表明新石器时代先民们即在此繁衍生息,也以实物印证了炎帝神农在此开创农耕文明的史实。
“汉东之国随为大”。曾侯乙墓中出土的一万五千余件文物,其中九件为国宝级文物,编钟、编磬、冰鉴、大尊缶、青铜礼器等稀世珍宝,不仅再现了墓主曾侯乙生前的奢华生活和古随国的鼎盛繁荣,也铭刻着古随国与楚国及中原诸国的关系。
这里的历史,肇源华夏,并成其重要一脉;这里的历史,承续炎帝精神,满溢创造的喜悦,源远而流长,生动而精彩。
“神农好长生,风俗久已成。”炎帝对生命的尊崇,影响于庙堂和民间,演化为对人性的关怀和对民生的关注,进而铸就一方风土,形成随州炎帝故里文化旅游区坚固的文化基底。
拂去旷世编钟上的浮尘,其意义已不仅是地位的象征和私欲的张扬,在悦耳声乐中,内可慰藉心灵,外可营建秩序,生民以谐,风俗以成,曼妙袅绕之声,让人陶醉至今。
随州大地上淳厚的钟磬之声,使李白到此赞叹“彼美汉东国,川藏明月辉”;韩愈路过此处,“行行指汉东,暂喜笑言同”;刘长卿在此任刺史四年,世以刘随州称之;欧阳修生长于此,其母曾在此教其“画荻学书”;沈括曾谪居于此,为《梦溪笔谈》的创作奠定基础。无数文化名人在这片大地上谱写出一曲曲文化之歌。
今天,古国文明仍在浸润着随州大地,在这里,处处律动着休闲之乐、民生之乐、和谐之乐,亘古不变的礼乐文化,崭露着新时代的面容。诚可谓礼乐之邦风物好,古今文化一脉承。
千年岁月匆匆过,随州大地展新颜。循着先民的足迹,秉承敢为人先、百折不挠、造福于民、自强不息的炎帝精神,随州人正以智慧与激情,书写着随州旅游历史新篇章。凭借着独有的文化底蕴、坚实的软硬基础和良好的时代机遇,随州炎帝故里文化旅游区正加快创建国家5A级景区的步伐,期望着早日为而鄂北旅游发展再添新名片,为全球华人筑建更美精神故乡,为中国旅游前行再加新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