户外营地已不再是户外运动的环节之一,而是成为了一股新的生活方式潮流。当前国内营地的数量日益增加、竞争日趋激烈的形势,无疑对营地的差异化经营提出更高的要求。因此,在营地建设过程中,应在内容设计上结合体验经济,把创新作为导向,不管是针对大众还是小众的喜欢投入,都应在产品业态、体验玩法、场景设计与运营模式等方面拓展视野,并最终在真正意义上赋予“营地+”更多的可能性。
消费端的火热直接助长了露营市场规模的井喷。艾媒咨询发布的“露营经济”相关报告显示,国内露营市场规模从2014年开始到2021年,实现了4倍增长,规模从77.1亿元猛增至299亿元。
露营产业究竟还能火多久?没有人知道答案。但要让这个行业能够长足健康地发展下去,就必须在原本单纯的属性基础上不断融入更丰富的元素。在海外,以复合模式成功运营的露营品牌不在少数。从露营到“营地+”,这个行业的未来,才有了更多的可能性。
“营地+”的模式可以丰富营地内容,拓宽客源市场,在提高营地的知名度和营地运作的创新方面也有一定的促进作用。那么,“营地+”有哪些模式,又该如何真正地将它们结合起来呢?
营地+景区
依托景区建设营地,对露营地来说,可分流景区客流,同时达到对客户群体的精准营销;对景区来说,营地不仅缓解了接待压力,而且凭借营地内完善的餐饮、住宿、运动,娱乐等设施可以留住游客,让其由观光型转变为休闲度假型,提高客单价,增收盈利。
营地+体育
体旅融合作为推进体育与旅游双产业经济发展的重要突破点,近年来一直备受关注。营地引入体育运动项目,利用不同地域环境打造有特色的体育项目,显然能在一众大同小异的风景落脚地中凸显出来,形成有辨识度的招牌。
营地+研学
在教育部等11部门推出《关于推出中小学研学旅行的意见》之后,游学市场也转变成了素质教育的刚需,在转变的过程中,催生了艺术类、拓展类、军事类等各式各样的素质户外拓展活动,而营地作为其中一环有效的户外拓展载体,占据相当大的市场份额,营地教育将成为开启营地“非假日经济”的重要手段之一。
营地+乐园
营地是“野”的,而乐园是“人工”的,“营地+乐园”的创新融合开发模式,实质上是“野趣”和“人工”的有机融合,是将营地的特色住宿体验与乐园的主题化游玩体验融合成一体,自然野趣与人工主题营造相得益彰,这种独特的尝试,构成了项目复合性的核心吸引力和市场魅力值。
营地+乡村
随着乡村旅游的快速发展,乡村营地建设已成为乡村旅游的重要组成部分,二者结合既能丰富营地的内容,又能提高休闲农业的吸引力,实现增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