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雨及芒种,四野皆插秧。”北京时间6月6日0时26分,迎来芒种节气,标志着仲夏时节正式开始。
芒种一词最早出现在《周礼·地官》中:“泽草所生,种之芒种。”意思是说,只要能长草的水田,都可以种麦子或者稻子。这句话中,读作芒种(zhǒng),芒种泛指长着芒刺的各种谷物。
气象变化
芒种在小满和夏至之间,是处在转折期的一个节气。
长其夏至,短其冬至,在芒种期间,太阳将逐日靠近它在北半球运行轨迹的最北端,北半球白昼时间最长的日子就要到了。
比起立夏时,芒种的气温显著升高,雨量比较充沛。全国大部分地区可以明显感到炎炎夏日的到来。
到了芒种节气后期,池塘里的荷花竞相开放,对农业有益的螳螂日渐增多,这时长江中下游地区一般会进入梅雨期。
农事活动
气温升高、降雨量增加,这样得天独厚的气候条件,很适合播种和移栽。
有人把“芒种”称为“忙种”,说明这个时节是农业耕种最忙的季节。
民间就有“芒种不种,种了无用”的谚语,这意味着春播作物如包谷、豆类、棉花等,到了芒种一般已是较晚的播种期,必须抢时播种,红苕等作物也必须抢时移栽,否则,错过了季节会严重影响产量。
芒种民俗
送花神
“凡交芒种节的这日,都要设摆各色礼物,祭饯花神,言芒种一过,便是夏日了,众花皆卸,花神退位,须要饯行。”《红楼梦》曾这样提到芒种祭花神的习俗,“那些女孩子们,或用花瓣柳枝编成轿马的,或用绫锦纱罗叠成干旄旌幢的,都用彩线系了。每一棵树上,每一枝花上,都系了这些物事。满园里绣带飘飖,花枝招展,更兼这些人打扮得桃羞杏让,燕妒莺惭,一时也道不尽。”由此可见古代大户人家芒种节为花神饯行的热闹场面。
安苗
安苗是皖南在芒种期间的农事习俗,相传起源于唐末宋初,清道光末年渐兴盛。芒种前,各农户稻秧栽插完毕,五谷下种,农民以此感到欣慰。为表喜悦,各村族长召集德高望重的长辈选择吉日,家家户户用新麦面蒸发包,把面捏成五谷六畜、瓜果蔬菜等形状,用蔬菜汁染上颜色,作为祭祀供品,祈求五谷丰登与平安。
开犁
浙江省云和县有“开犁节”,在芒种那天举办。当地流传着这样的传说:牛是天庭的司草官,因为同情人间饥荒,偷偷播下草籽,结果导致野草疯长,拯救了牲畜,却使农田被野草淹没,让农人无法耕种。上天为了惩罚牛,指令其下凡犁田,直至今日。过去把“开犁节”叫做“牛大王节”。
打泥巴仗
贵州省黎平县一带的侗族,在每年的芒种前后都会过一个青年男女欢乐嬉闹的“打泥巴仗”节日。节日那天来到田间插秧,男女青年之间相互竞争,比谁动作快,场面非常热闹。秧苗插完后,小伙子们会故意挑衅,借故向姑娘们身上甩泥巴。姑娘们当然也不示弱,发起反击。双方都抓起田里的泥巴互相投掷,往往身上泥巴最多的,就是受对方青睐的人。
青梅煮酒
《三国演义》第二十一回“曹操煮酒论英雄 关公赚城斩车胄”中有如下描述:“随至小亭,已设樽俎:盘置青梅,一樽煮酒。二人对坐,开怀畅饮。”“青梅煮酒论英雄”的典故就由此而来。芒种期间空气中的湿度增加,体内汗液无法通畅地发散出来,日常保养方面可以嚼一嚼煮过的青梅。青梅含有多种天然有机酸和丰富的矿物质,具有降血脂、消除疲劳、调节酸碱平衡、增强人体免疫力等功效。我国北方产的乌梅很有名气,将其与甘草、山楂、冰糖一起煮,便制成了消夏佳品——酸梅汤。
好好努力,静待收获
农业是古代的主要产业,农业依赖天时,日月轮转、四季循环是天时的固定规律,只有把握好天时,才能“使民以时”,才能国泰民安、兴旺发达。
准确的历法,必有科学的基础,不能仅仅依靠哲学智慧和人生态度,比如对南方而言,小满是“江河易满”,当然不可能有“大满“,否则到时间便要发水患,岂不愚蠢哉。
芒种在农耕上有着相当重要的意义,它指导着农事耕种,这个时节,正是南方种稻与北方收麦之时。在阳光的照耀下,麦芒如波浪摇摆,这是大地奉献的第一次收获。
芒种一到,也意味着我们到了一年的分割线。上半年我们付出了什么,这个时候就能收获什么;年底想要收获什么,现在也需赶紧播种努力。江山多娇规划院全体员工愿同所有合作伙伴一起播种希望,收获幸福!